理論基礎
無論在教學現場,或者是家庭場域,我們都需要觀察孩子,並陪伴孩子討論關於自身所遇到的議題,而我們觀察時所戴上的那雙大眼鏡,就是「大腦科學」與「兒童發展」,我們試著從這兩大架構,檢視孩子走向自主學習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。而身為一個人,能做到自主學習,這是個極為複雜且成熟的行為,需要許多能力支撐,並配合著心理、生理、環境等多樣因素,才能逐漸形成這高竿的技能。因此,當我們陪伴孩子面對學業、人際與生活自理的問題時,我們聚焦在Peg Dawson所提出跟自我管理相關的十一種能力(如表1),並在孩子因為遇到困難而產生各種負面行為時,試著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(如圖2)帶著孩子察覺自身的狀態與內在的想法與感受。以下就這兩種理論基礎分別敘述:
Peg Dawson的自我管理十一能力
在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時,我們將它細分成11種不同的執行能力(表1),當孩子某些自我管理的狀態不見理想時,便可回過頭來檢視,是哪些執行能力,影響到孩子無法順利地完成任務。在這邊要特別強調,我們並非要將孩子的每項能力都栽培到頂端,而是協助孩子,甚至是身為家長的我們或老師,都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及弱勢所在,盡量發揮優勢能力去規劃出自我的學習狀態,並找到弱勢能力是如何地影響我的學習,藉此擬出具體的方案改善學習問題。

表1 Peg Dawson自我管理十一能力
薩提爾的冰山理論
陪伴孩子走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,除了外在能力的培養,內心的關照也是很重要的環節,從大腦理論來看,唯有先穩定情緒,才能讓孩子進入真正有效的學習狀態。從我們對孩子的日常觀察,更證實了這樣的論點。在學習上,孩子可能遭遇挫敗而開始出現逃避、指責、抱怨等負面行為,甚至出現拒學的狀況,但內心真正的狀態其實是因為害怕失敗。還有一類的孩子在學習上並無太大狀況,但因自身與人的應對模式(如過於自我)或情緒管理不夠成熟時,經常在團隊中與人發生衝突,當孩子不斷沈溺於不被瞭解的委屈中,或者需要不斷抗爭,爭取想要的自由與尊重時,往往都是精疲力盡,也失去了許多探索與研究知識的時間。
觀察某些容易在互動中發生衝突的孩子,會發現他們通常已形成一種慣有負面的循環模式而不自覺,這可能是源自於過往不愉快的人際經驗,可能是來自錯誤的價值觀,也可能是在對於肢體、表情或訊息的錯誤解讀等,而引發出不適宜的行為,如暴怒、攻擊、語言諷刺、唱反調、討好、找藉口等,這些行為又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衝突,孩子就是在不斷的武裝與戰鬥。
因此,在身生實驗教育團體中,我們大人的任務,便是利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(簡化程符合孩子理解的冰山圖,如下圖2),透過每次的衝突、帶著孩子覺察,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、感受這些行為與互動感,如喜歡一直跟人吵架嗎?喜歡別人因為暴怒而不敢靠近自己嗎?並找到隱藏在冰山下的觀點,帶著孩子試著找出和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,取代那些不一致的應對習慣。當孩子開始打破舊有的負面循環模式、建立正向的成功經驗時,便開始減少與人戰鬥的時間,終於可以好好的認識自己、探索知識了。

圖2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
當然,這十一種能力一定無法涵蓋孩子所有的學習問題,冰山也不是唯一可以處理孩子內在狀態的理論,但我們秉持著,若在團體中,大家持有相同的工具且開放的心態,將幫助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更容易聚焦,且在陪伴的過程中,大人們一致的態度與做法,也會讓孩子無論在能力的培養或內心的穩定上,都能看見更顯而易見的成效。
綜合上述理念與理論基礎,我們試著開創一個不一樣的教育環境,讓孩子在擁有較大彈性的時間與環境裡,去調整自身的狀況,並從各種生活自理、課業與人際互動中,累積成功的經驗,翻轉對自我的認識。
不再因身處學校大團體中,礙於班級作息、課程/考試進度的限制,以及大班多人制等因素,導致大人們無法好好的帶著孩子察覺自身遇到的問題,並深入討論適合的解決方式,所以孩子只能一再地重複不好的循環模式,導致學習成就、學習動機與自信心低,那深深的習得無助感,讓孩子在人生才剛起步的時候,便深信自己是毫無作為且不受喜愛的。
上述狀況都不是我們身為家長所樂意見到的,因此我們申請實驗教育團體的目的,主要就是希望帶著孩子經由各種生活情形、學習情境與人際互動、課程等經歷來認識自己,進而接納自己、喜歡自己。且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下,學習遇到問題時能察覺自身的狀態,並懂得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,再從協商與調整中試著解決問題,讓學習的節奏與步調可以跟上團隊,不至於過度影響生活。更進一步的甚至是學會綜合各類因素,成熟地判斷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場域,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。